城市高架下延空间的改造与再生

摘要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建设越来越现代化,同时形式也由平面转为立体交通,城市高架也就相应产生了。高架上部空间作为机动车和轨道交通的载体,解决了市民的出行问题。而高架下空间由于未经精心设计,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消极空间。此类空间往往设计形式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往往给人消极、颓废的感觉,变得鲜有人气或被人遗忘。如何改善城市高架下方的消极空间,造就宜人、富有生机的城市环境,是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方向与目的。

关键词:城市高架 下延空间 改造与再生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问题的提出

在今天,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人口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为了解决人员的出行问题,高架桥交通应运而生,我们在享受交通便捷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一些细节。那就是高架下方的附属空间,此类空间往往设计随便,给市民以消极的感受。在国内高架下方区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绿化简单,与周边环境融洽差。2.功能单一,停车或绿植。3.垃圾丢弃场或流浪人员聚集地。4.市政设施堆放点。每次随车出行,我们在享受高架桥交通便捷的同时,往往能发现在这些积极向上的背后存在的细节问题。

改善高架桥下空间的意义

现在的城市交通以机动车和轨道交通为主导,越来越追求速度和效率。城市内公路、立交、高架道路纵横交错,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辟出来以供机动车行驶和停放。城市街道的使用目的和作用早已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人很难想象在之前那个机动车还未普及的年代,人们能够自由地在街道上步行、交流的情形。现在城市道路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机动车联络线的作用,高架桥的建立是为了使城市交通获得更加快捷、便利的效果。虽然高架桥确实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但是其下方粗大的桥墩占据并分割了大量的城市空间,不仅阻隔了道路两边的建筑,而且使得桥墩围合空间与周围环境关联性大大减弱,进而造就了众多消极空间。对于高架桥下的消极空间,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使用需求、周围的交通因素及其自身的形态特点,来划分空间功能,合理布局,精细规划,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新亮点和良好的户外活动场地,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增添整个城市的生机和特色。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市民生活、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和土地的利用有较强的影响。本文从桥下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属性的角度,去认识桥下空间的特点与制约因素,并提出今后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适应原则和对策。同时对目前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案例进行考察与评价,总结影响桥下空间利用效果的客观影响因素。目前在高架桥空间利用研究方面尚处于摸索和探讨之中,在汲取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同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提出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形式的建议,以塑造一个生活环境高质量、土地高利用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高架桥下空间的改造与再生

在国内,高架下部空间的利用比较单一,通常设计为绿植或停车,有些空间甚至放弃,使其荒芜,成为盲流聚集地或垃圾堆砌场,也变相成了城市的盲点或毒瘤。如何改造这些消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弥补此类空间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获得更好的人居环境,使其再发生机,是本文所需探讨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国外高架下部空间的改造案例,发现高架桥下的空间尽管处处受到限制,但经过精心设计,也能焕然一新,可以成为人流聚集的景观公园、商业街区、运动休闲场所,甚至是简易住宅。以下是国外几个高架下空间的改造设计,希望为有识人士和设计提供一些想法,为创造和谐人居城市出一份力。

休闲景观

1、英国Garscube景观带案例分析

英国格拉斯哥城市中心北部位于第四区和克莱德运河附近,由于1960年代穿越核心区域的高速公路切断了运河网络和城市中心之间的联系,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加剧恶化。保留下来的只是一个黑暗、肮脏和幽闭的高架桥下通道与Speirs Locks区域连接,设计师将这里描述为一个“非常充满敌意的环境”。

为了改进这个区域的消极和荒凉感,进而增加其美学和功能性,7N建筑事务所和RankinFraser景观事务所设计了Garscube路景观带,设计师为此项目取了一个非常别致的名字“凤凰之花”。这个景观带的介入为骑行者和行人提供了一个多彩而诱人的城市过渡区,再次把格拉斯哥北部很大一部分地方与城市中心联系起来。现在设计师在这个公园内铺设了一条引人注目的“红毯”通道,它与消极的城市外观、周围的混凝土和高速公路立交桥组成的阴郁视觉形成鲜明对比。高架桥下放置了会放光的条凳,条凳上是一朵朵的花。“凤凰之花”区域由50个色彩斑斓铝制的“鲜花”设计而成,高8米,有橙色、黄色和粉红色,在晚上配合多色灯光照亮整个区域。

“凤凰之花”项目通过色彩和装置艺术激活了该区域的生机,进而打破混凝土所带来的宁静尴尬氛围。

图1 苏格兰Garscube路高架桥下景观 图2 苏格兰Garscube路高架桥下景观

图1

图1

图3 苏格兰Garscube路高架桥下景观 图4 苏格兰Garscube路平面

图2

图2

2、多伦多高架桥下公园案例

加拿大多伦多市位于东大街、里士满与阿德莱德大街交汇立交的桥下空间原先是一片废弃空间,政府部门与民众的视而不见而充斥着违章停车与非法活动,潜在的安全隐患愈发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多伦多水岸开发公司一直在尝试振兴这片地带,让曾经的工业地带转化为极富活力的West Don Lands居民区。而设计团队也抓住了这个机会,无人问津的负面因素变为了社区所共享的宝贵资产。改造前的场地正如所有这类废弃空间一般。而如今,这个占地1.05公顷的桥下公园已成为了区域内最重要的两个公园之一,打通了Corktown公园、河滨广场以及高架路两侧社区的联系,在多伦多的东城建立起一个生机勃勃的完整社区空间。

本项目的成功归功于设计团队对现有空间支撑结构潜力的充分挖掘,上方延绵的道路造就了下方极富秩序与节奏感,交替出现的承重梁柱网格结构与内嵌的小型空间。而桥下公园的空间结构与功能规划的最终确定也受到了这略带历史气息的交通设施空间格局的影响。高架路如同一把巨大的保护伞,为桥下空间遮风挡雨,塑造出一片全年无休的活动场地,无论白天或夜晚,篮球、曲棍球、滑板等种种活动激活了公园空间,甚至在多伦多常见的极端天气状况下也不例外。

环绕场地边缘与点缀在高架路间空地上的茂盛植被将这片曾经充斥着毫无生气的灰色混凝土结构的棕地变为了绿意葱葱的休闲场所。这些生命力顽强,能够经受住恶劣城市环境 考验的植被为场地带来了丰富的肌理与短暂却美好的勃勃生机。

图5 多伦多桥下公园 图6 多伦多桥下公园

图3

图3

图7 多伦多桥下公园 图8 多伦多桥下公园

图4

图4

运动场所

1、Bruparken高架运动公园

在这高架下面原先是一个锯齿形的残余空间,通过设计师对周边居民喜好的调研,设计成了运动公园,深或冒险者与运动青年的喜好。

图9 Bruparken高架桥下景观 图10 Bruparken高架桥下景观

图5

图5

图11 Bruparken高架桥下景观 图12 Bruparken高架桥下景观

图1

图1

2、巴塞罗那AureàCuadrado城市滑板广场

巴塞罗那AureàCuadrado城市滑板广场。 该项目利用水平面和挡土坡的变化来设计运动场所,设计中的墙壁、倾斜面、阶梯、梯田、长凳、扶手等元素,以常见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而不是被视为孤立的物体。

图13 巴塞罗那AureàCuadrado城市滑板公园 图14 巴塞罗那AureàCuadrado城市滑板公园

图1

图1

图15 巴塞罗那AureàCuadrado城市滑板公园 图16 巴塞罗那AureàCuadrado城市滑板公园

图1

图1

商业街区

1、日本东京都中目黑高架下案例分析

2016年11月22日开业的东京都中目黑高架下项目,成功利用长期闲置的东急东横线和日比谷线下全长约700米狭窄空地,以中目黑站为起点,往代官山站方向共新设6间商铺、往祐天寺站方面共新设24家商铺,这里汇集了日本最美书店、咖啡厅、餐厅、服饰等多元化人气元素,极大程度颠覆了人们对一般高架下空间的想像。在传统商业受到网络购物冲击而整体不景气的时代背景下,东急开发的中目黑高架下项目成为东京最新时尚潮流的注目焦点,获得2017日本设计界最高荣誉Good Design 奖。

图17 日本中目黑高架下商业区 图18 日本中目黑高架下商业区

图1

图1

图19 日本中目黑高架下商业区 图20 日本中目黑高架下商业区

图1

图1

2、日本神田万世桥下案例分析

神田万世桥是于2013年重新改装的一所综合商业设施。建筑名称源自曾经建于此的“万世桥”车站。“万世桥”车站于1912年开始投入运营、当时与银座并列为东京都内的大型繁华街。时光流逝,世事变迁,1994年“万世桥”车站停止了运行,而现今车站设施进行了改造再利用,呈现不一样的风貌。神田万世桥是在万世桥车站的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现在的设施内还保有着当年车站内的原始风貌。经由站台改造的“展望咖啡”更是人们怀旧观景的好去处。神田万世桥内设有各种咖啡、餐厅、甜点店、生活娱乐设施等共计13家店铺(包含举办活动的设施在内)。除了商业价值,神田万世桥还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红砖砌成的高架桥在日本国内实属罕见,红色的石拱桥与翠绿的神田川交相辉映,景色动人,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望。

图21 日本神田万世桥商业区 图22 日本神田万世桥商业区

图2

图2

图23 日本神田万世桥商业区 图24 日本神田万世桥商业区

图2

图2

简易住宅

1、香港水泥管公寓

这种水泥管公寓是用高强度的混凝土制作而成的,直径2.5米,面积大概也就10平米左右,最多可以住两个人。每个房间都是由两个混凝土管拼接而成的,一段是起居室,另一段是卫生间,里面家具齐全,一个成人在里面活动可以自由伸展,所以不用担心空间不够,里面冰箱,微波炉和空调应有尽有,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机组合,有些聪明的业主还可以挤出一室一厅。这种管道式微型住宅非常节省空间,而且易于搬迁,可以方便的安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还可以放置在有大量闲置空间的高架桥下。

图25 香港水泥管公寓 图26 香港水泥管公寓

图2

图2

图27 香港水泥管公寓 图28 香港水泥管公寓

图2

图2

图29 香港水泥管公寓 图30 香港水泥管公寓

图2

图2

结论与展望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城市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交通系统就像城市的“血管”,促进整个城市的物质输送,而立交桥则是城市的“动脉”,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立交桥虽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下方“灰色空间”的产生除了本文中提到的各种客观因素,还有在传统理论研究当中,学者们也更多地把关注点聚焦在立交桥的交通属性上,而忽视了其下方附属空间的重要性,理论上的缺失使得实践中很难较好地开发和利用下部空间,造成了空间使用的盲目和混乱。立交桥下部消极空间的影响和辐射范围不仅局限在由桥墩所围合的空间范围,更影响到其周围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功能空间,可见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性。

立交桥下方消极空间不同于一般的空间类型,它不仅是立交桥的附属空间,更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开放空间,又是具有一定围合性的空间,并且既是随着周围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空间,也是具有包容性的多样空间。对于立交桥下的消极空间,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使用需求、周围的交通因素及其自身的形态特点,来划分空间功能,合理布局,精细规划,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新亮点和良好的户外活动场地,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增添整个城市的生机和特色。

致谢

本课题的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辅导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也感谢上海师大环境艺术系师生在设计案例及分析上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朱淳、于立晗,《城市景观设计》,化学工业出版设计

(3)冯磊,叶霞飞,从城市公共角度看待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4)戴志中,郑圣峰著,城市桥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戴显荣,饶传坤,肖卫星著,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以杭州市主城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报)

图16

图16

图17

图17

图18

图18

图19

图19

图20

图20

图21

图21

图22

图22

图23

图23

图24

图24

图25

图25

图26

图26

图27

图27

图28

图28

图29

图29

图30

图30